《欧洲十八世纪“中国热”》,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19.90元,似乎是指1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的中西理解与热爱。正是鸦片战争关上了中国的大门,引发了西风东渐,从而极大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社会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西风向东传播之前,一股强烈的东风向西传播。许老师的《欧洲十八世纪“中国热”》(以下简称《“中国热”》)告诉他,18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持续约百年的“中国热”。
许多欧洲人热爱并赞美中国文化,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。当时,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鸦片战争后的领导和衰落截然不同。
15-16世纪,欧洲人在海外殖民扩张,超越了东西方多年互相封锁的局面。从16世纪开始,欧洲人开始大量向中国转移。大量精美的中国商品,加上商人和传教士对中国的宣传,使欧洲人找到了一个迷人的新世界。
所以他说:“没有欧洲商人和传教士,欧洲就会出现‘中国热’。”这本书从预测和优雅两个层面分析了欧洲的“中国热”。
据说对中国的兴趣程度以体育为主,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这一方面:“当时中国货抢着卖,关于中国的书争着看;凡尔赛宫的舞会上,国王经常身着汉服出现在满清军队面前;塞纳河沿岸的剧场里,男人女人孩子聚精会神地看着中国皮影戏;国王的情妇喂金鱼,大臣的妻子坐轿子;有钱人在私家园林的中国亭子里聊天,文人墨客在末节的景德镇茶碗里品茶……”作者指出,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水平停留在愚蠢的表面。这种“中国热”虽然指出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投入和敬仰,但并没有给欧洲留下太多印象。儒雅是指学者、思想家等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,既表现出对中国的理性思考,又以中国为参照,探索欧洲的诸多问题,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的影响。
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作者指出“18世纪的‘中国热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,而是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了解和交流,范围之广,影响之浅,前所未有。”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这种水平的体现。
本文来源:必兆娱乐App下载-www.yaboyule122.icu
Copyright © 2007-2020 www.yaboyule122.icu. 必兆娱乐手机APP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地址: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丘县蒂超大楼5796号 备案号:ICP备40121019号-3 网站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