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环境,像丹镇一家这样的牧民已经搬进了政府新建的生态移民村。现在丹镇一家两年前从黄河乡搬过来。
他们一家五口,三代同堂。说到搬到一个定居的房子,杨拉怀念以前的游牧生活。当被问及是否喜欢现在的生活时,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:“现在,房子暖和了,你可以看电视了!”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环境,像丹镇一家这样的牧民都搬进了政府新建的生态移民村,游牧的藏族也有门牌号。
政府每年给他们家补助6000元,但是因为没有牛羊,生活还是很不习惯。现在的丹镇家庭怀念过去的游牧生活:“现在什么都要买,牛奶三元一斤,牛粪五六百块一车,肉一年只能吃几次。
”对于这个世代生活在黄河源区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来说,生活轨迹正在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。90移民家庭:我不习惯没有牛羊。
马多县以东2、3公里处有一个新的砖房,离黄河源头最近。在路边是整洁显眼的。
这是政府新建的生态移民村,马多县马查里镇——。现在丹镇一家两年前从黄河乡搬过来。他们一家五口,三代同堂。
那天是星期三,但一家人像周末一样忙碌,亲戚们参观了房子,附近寺庙的喇嘛也来了。一屋子人亲热地坐在一起,说着说着。一个在县城工作的亲戚来看望担着两大瓶牛奶的丹镇一家。
这位藏族官员说,搬到这个移民村的城镇主要是来自黄河乡、扎陵湖乡和黑河的生态移民,共约90户。他们主要是失去牛羊的贫困户。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环境,当地政府将他们重新安置在这里。这座房子是两年前新建的。
目前政府每年每户补助6000元,但是因为没有牛羊,生活还是很不习惯。每次去拜访他们,他都会带一些牛奶。藏奶奶:一年只能吃几次肉。
杨拉奶奶67岁。她在搬到玛多县之前住在黄河边上。羊拉奶奶说,藏语“玛曲”是黄河的意思,她家就在70公里外。
说到现在搬到定居的房子,杨拉怀念以前的游牧生活。“主要问题是什么都买,牛奶三元一斤,牛粪五六百块一车,肉一年能吃好几次。”杨拉脸上有点不情愿。“家里有30头牛和50只羊。
然后暴风雪过后一年,牛羊都死了。前年全家搬到这里。年收入是政府给的6000,挖虫草2000,还是很困难的。
”坐在一旁的杨拉33岁的女儿易希兰补充说:“以前牧区吃肉喝奶很方便;现在最不方便的就是没有牛粪烧了。虽然政府每年补贴一吨煤,但还是不够。”她担心未来:“我现在找不到工作。
以前放牧,现在只能呆在家里。儿子现在12岁,担心以后没钱供他上学。”孩子:爸爸妈妈的藏式长袍很土。有意思的是,家里两个12岁的孩子想法截然不同。
虽然在县城长大的表姐和在牧区长大的表姐看起来有点不一样,但是当被问到喜欢现在的房子还是以前的帐篷时,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:“现在,房子暖和了,可以看电视了!”我表妹仙八多杰在玛多县长大,中文很流利,夹克里戴着嘻哈帽,穿着迪士尼t恤,就像一个小“时尚人”。我表妹屈仁美曾尼玛小时候在帐篷里长大。
现在在黄河乡读书,只会说藏语。她精致的小脸总是藏在妈妈身后,很害羞。我哥哥喜欢手枪,将来想当警察。
弟弟喜欢自行车,滑板车,动画片,以后想当藏族老师。活泼的哥哥继续告诉我们,他觉得自己的衣服很有个性,父母的藏袍看起来很土气。他喜欢周杰伦、成龙、《同一首歌》和武侠片。他去过西宁。
他认为西宁很大,有很多超市和公园。他最大的愿望是参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长城。对于牧民来说,水和生命一样重要。扎西是沱沱河镇最有经验的导游之一。
扎西1992年第一次去格兰东,去了岗加古拜冰川。当时他才13岁,这是托托河镇老人的路。1997年第一次参观格兰东江根地如冰川,这是自1979年以来中国承认的长江的积极源头。在随后的十年里,他几乎每年都带着各种调查小组去格兰东,他非常有经验,知道格兰东这几年的环境变化。
"有20多条小河是由上格兰丹东冰川融化形成的."扎西伸出一只手说:“那些河流就这样在手指间流淌。但现在只有七八个。”沱沱河镇距离长江源头葛兰东只有一百公里。
扎西说,沱沱河的水这几年已经比以前少了很多。即使今年雨水如此充沛,脱脱河的水量也几乎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,但它没有以前那么大了。
这说明河水以前主要是冰川融水,但是今年的水主要靠降雨。沱沱河镇从附近的山上取水。
以前一天画五六辆车,现在一天只能画一辆。以前夏天穿棉袄,现在暖和多了。扎西说:“天气变了很多,现在暖和多了。
小时候冬天很冷。上学的时候,我不得不穿一件藏袍,里面有羊毛。
现在我只需要穿夹克。夏天也是如此。过去,我们经常穿棉袄。
现在,就像我们一样,我们可以穿单衣。近年来,镇上的女孩开始在夏天穿裙子。”扎西不仅经营自己的茶馆,还拥有一个80头牛、800只羊的牧场。
谈到牛羊的情况,他说:“现在的牛羊和以前相比,没有那么好养了,草原差了很多,草也不高不密。另一个大问题是老鼠多,以前没那么多,只存在于比较短的牧场。现在即使在高山上也有老鼠……”谈到未来,扎西很担心:“对牧民来说,水和生命一样重要。
没有水,牛羊就没有水喝。没有牛羊,我们就没有牛奶、酥油、酸奶、奶茶,也没有冬天取暖用的燃料牛粪。
水越来越少了。我们牧民的未来呢?”告别牧民正在努力适应新环境。到了午饭时间,伊希兰出发了。
一家人的午餐很简单。饭后每人一碗拌了一点酥油的米饭,一小碗酸奶。
家里有大盒泡面,告别草原的牧民也在努力适应各种新环境,包括饮食。他们的门牌号是三岔路024号——,游牧的藏族也有门牌号。对于这个世代生活在黄河源区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来说,生活轨迹正在转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。
独家稿件声明:本作品(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音像)专用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全部或部分。
本文来源:必兆娱乐App下载-www.yaboyule122.icu
Copyright © 2007-2020 www.yaboyule122.icu. 必兆娱乐手机APP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地址: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丘县蒂超大楼5796号 备案号:ICP备40121019号-3 网站地图 xml地图